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認為,去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提出通過交通擴網提速、產業園區擴能增效和城區擴容提質這三大“抓手”,突破粵東西北突破發展瓶頸。
“粵北地區經濟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交通欠發達就是重要原因之一。”丁力告訴記者,這一年,省委、省政府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改善粵東西北交通,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粵北地區交通狀況的改善不僅有目共睹,而且也為該區域額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他特別提及廣樂高速公路,認為其是粵北地區第二條出省交通干線。“廣樂高速的修通,將進一步拉近粵北山區和珠三角地區距離。”
丁力進一步指出,粵北地區在地理上是廣東、特別是珠三角的生態屏障。在這樣的定位下,粵北地區工業化發展有其自身局限性,市場競爭機會少,政府招商引資難度大。“但是,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改善,有利于下一步進行招商引資,是重大利好消息。”
當然,粵北地區不僅是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還是廣東進入內地的北大門。丁力說,一些企業將生產制造環節轉移至粵北,因為其地理位置可兼顧珠三角與內地市場。這說明,雖然在粵北無法發展污染重、耗能大的行業,但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在粵北還是能找到很好的舞臺。
粵北山區與粵東、粵西不同,其肩負著環境保護的重大使命。丁力認為,粵北山區對生態環境保護做出的貢獻,應該獲得相應補償。他強調,這種補償不能只是象征性的,“而是要按照市場標準進行補償”。他舉例道,比如利用碳排放交易機制實現權益對等,讓其所做的努力得到應有補償。
同時,丁力建議,將粵北地區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提上議程。“山區環保責任重大,經濟發展受限,使得不少粵北地區的人到珠三角打工。他們在轉三角發展、創業、納稅,那他們能否享受到與珠三角本地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呢?”丁力提出,珠三角地方政府可適當對其補貼,“進一步縮小這些務工人員與本地居民的差距”。(記者唐柳雯)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