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車剎車時,你不再需要看對方車尾的紅燈,車內的語音設備就會自動予以提示;當你駕車面對分岔路時,車內顯示屏會告知選擇哪條路會更接近目的地;因為分神,駕駛汽車偏離車道時,車內設備會發出警報予以提示……
近幾年來,車聯網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正在讓司機更安全、更高效地駛向目的地,而這也為無人駕駛技術的完善打下了基礎。
智能判別規避擁堵
在智能交通系統專家、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眼中,我國機動車發展飛速,而路網有限,交通擁堵難以避免,智能汽車或許是解圍方式之一。
在他看來,物聯網時代的智能交通,有可能是以車為對象的管理模式。建立以車為節點的信息系統,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的發展方向,也是智慧城市中智能交通建設的重要內容。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可以稱之為“車聯網”,是將現代通信技術、網絡傳感技術、云端和移動計算技術、智能終端和車路協同技術、智能時空網絡控制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于整個交通管理體系,實現人車路更加全面的感知、更深度和更靈活的信息共享,對交通流實施動態監管和網絡化智能控制,從而建立起一種和諧、平安、高效的節能環境,實現不堵車、不撞車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而這也將為將來的無人駕駛汽車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比如說,未來智能汽車一上路,就由指揮中心進行控制,每輛車都安裝有傳感器,相當于車的“大腦”,能自動對突發情況作出判斷。
史其信曾在日本親身體驗過無人駕駛汽車,在試驗路段,地下埋有很多傳感器,每輛車都攜帶很多傳感設備,后備箱幾乎全是計算機。
實驗平臺展現智能交通
早在2011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就成立了全國首個智能駕駛與車聯網實驗室。該實驗室主任韓鵬表示,“車聯網是讓汽車智能化的方式之一,聯網后的汽車就好比一個信息載體,既是接受器,又是發射源,可以實現車與車、車與其他基礎設施之間的信息交流”。
韓鵬談到,他們建立的實驗平臺占地65平方米,與真實路段的比例為1∶12。在這個平臺中,具備了重慶道路彎多坡陡、橋梁較多、上下坡多的特點,另外還設置了十字路口和立交橋等多種道路場景。
而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數據來源對象,就是行駛在這些道路上的多輛微縮智能車。這些車輛會自由穿行在實驗平臺中的大街小巷,無論是上下坡,還是轉彎都應對自如,當遇到禁行標志時,還會自動減速停車。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