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因為空間,有了地理學,那么對于朱高儒來說,因為空間與交通的結合,畢業后進入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工作,找到并堅持了“交通生態”這一研究方向,至今已有9年。在美麗中國建設和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征程上,他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學科研究前沿、典型重點區域,在領導和同事們的關心支持下,持續深入開展研究和技術攻關,共同推動了多項國家規劃和政策出臺,相關成果在全國推廣應用,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交通運輸部青年科技英才。
事物普遍聯系 驅動科研靈感
采訪朱高儒,剛到辦公室坐定,他便開門見山帶記者走進了交通生態研究的世界……
“交通基礎設施在這兒建和在那兒建不一樣,這么建和那么建又有不同。”朱高儒稱自己的研究是在“尋找”交通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道路。
“地理學以綜合性、區域性為特色,以空間化、定量化為手段,這為我提供了廣闊的視角。”朱高儒說。具備地理學專業背景的他,擅長將公路水路交通、生態環境要素、規劃建設階段、國土經濟因子等統一到一個系統的框架下,并以“交通生態保護與空間優化”的主題將其聯結。
把空間適宜性研究引入交通規劃布局,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深化景觀生態學研究,將宏觀效應與微觀實驗結合分析……“科研應該以事實為依據,勤于思考、敢于提問,不要給研究設定邊界。”朱高儒告訴記者,他不管看到什么,總是在思考事物之間的聯系及其與交通生態的關聯,分析其中有沒有科學問題,能不能空間化,能不能定量研究。
2015年,朱高儒作為交通運輸部第四批駐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扶貧組成員,掛職阿壩州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兩年時間里,朱高儒深入一線,研學交通知識,傳播推廣公路規劃建設和綠色交通發展理念與技術。這些工作與其他項目整合為“青藏高原地區公路建設與生態保護融合發展技術與政策研究”,獲得了2020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
“很幸運和珍惜能身在好的時代和好的平臺。”朱高儒說。得益于部規劃院對科研的重視和對青年的培養,他近年來攻克了多項復雜難題,發表學術論文37篇,其中SCI/EI收錄12篇。出版學術專著4本,獲得軟件著作權4項,起草行業標準2項。
“做研究的魅力就是剛翻過一座高峰,就會看到下一座;每取得一個階段性成功,都會化作下一次奮斗的動力。”朱高儒說。工作以來,他在研讀文獻中獲得啟迪,在項目研究中提煉論文素材,在邊學邊干中服務我國交通規劃生態環境影響定量評價、渤海等圍填海密集區港口群與海岸帶可持續發展、青藏高原等生態脆弱區公路網空間優化與綠色建設。
理論與實踐互動 重視“微創新”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這是我國第一個有關綜合交通網的中長期規劃,全體編制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兩年時間里,朱高儒作為規劃綱要專班骨干全程參與。他不僅按照分工高質量完成了環境影響與約束評價專題研究,還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敏銳認識到交通網絡與國土空間的依存關系,創新提出并完成了綜合交通基礎節點專題,建立縣域單元空間要素數據集,分析得到三個級別600多個中心節點,有效支撐了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和通道布局。
不管是傳統項目還是新興課題,他都在工作中尋找“微創新”的可能性,比如指標量化、方法改進。每當有新方向、新任務,他從不會因為“以前沒研究過”“沒有創新點”而打退堂鼓,而是把這些新任務當成新機遇,迎難而上。
“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朱高儒的學術研究源于大量實踐,體現出強烈的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川藏公路康定段生態邊坡和觀景臺、國內首條低碳高速公路渝蓉復線、福建東山環島旅游路、長江港口岸線整合與生態建設……都凝結了他和同事們的集體智慧。
面向公路網與生態環境融合發展,他主持的部重點科技項目“三江源地區公路建設規劃評估與政策”等研究,圍繞在生態敏感脆弱區公路“能不能建、在哪兒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樣、怎么管”等5個問題,首次基于建設必要性和生態友好性創新了公路環境可行性定量分析技術,提出了大型保護地公路建設系統性政策工具包和推進路徑,研發了高原公路生態保護關鍵技術及有關技術政策,被鑒定為國際先進。
“滾動式”研究 做有用的“螺絲釘”
他基礎扎實,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善于組織,樂于助人……”作為朱高儒入選部規劃院青年科技英才的導師、環境資源所所長徐洪磊,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享了朱高儒“學霸”的另一面。
“不管給他什么任務,他都能拿下,同事們也很信任他。”徐洪磊說,“在單位有難事找高儒、有新事找高儒、有急事找高儒”成為大家的共識。
踏入交通生態研究后,他總想比別人多學一點,經常出差在外。而通常他研究的區域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條件艱苦,他以求真務實精神和實現社會價值為追求,樂在其中。
“調研和學習總會給我帶來新的啟發。”朱高儒介紹,博士期間,他就開展了海岸帶環境變化的研究,工作后,越來越認識到港口在陸海統籌開發保護中的關鍵作用。2016年,他成功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渤海港口群填海造陸的綜合生態影響與環境調控”,并發表了多篇高水平SCI論文。“港口疏浚土以往用于填海實現動態平衡,在圍填海禁令后只能遠運外海拋泥,可能帶來新的生態環境問題。”朱高儒說,“這是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希望通過研究推動港口生態建設技術進步和圍填海政策優化,支撐港口群可持續發展。”
為什么一直關注高原公路和港口圍填海?“做項目不是‘打一槍換個地方’,我們的研究是‘滾動式’的,需要持續不斷關注學術前沿和行業動向。”朱高儒說,“在典型生態敏感脆弱區研究綜合交通發展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工作以來,他共參與科研項目60余項,其中負責項目28項,有時手上同時進行的項目有10多個。橫向課題與縱向課題結合,新領域項目和傳統項目搭配著干,把項目當做論文來做,節假日也在查資料做模型……保持高產出,離不開他勤奮拼搏的精神。
時間安排如此滿,如何做到事業和家庭的平衡?朱高儒喜歡鉆研,他和愛人在北大結緣,有著共同的學術理想和人生追求。“我們都是一路奮斗過來的,要努力做一顆有用的螺絲釘,做有意義的事。”朱高儒說。
“高儒會主動尋找一些對行業發展、國家發展有用的課題。”徐洪磊眼中,朱高儒是一名“自驅型”科研工作者。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入加速期。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朱高儒立志聚焦“綜合交通生態效應與空間優化”研究,優化相關理論和改進關鍵技術,提出交通網絡與生態網絡協同發展對策,推動實現交通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研究越多發現未知越多,越認識到自身不足。”朱高儒認為,在交通生態科研方面,很多機理、規律都有待研究,才能支撐技術和模型,從而指導實踐。他相信,背靠院里、所里的一流平臺和創新團隊,自己的科研道路能越走越遠,美麗中國背景下的交通強國建設能越來越好。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